首页 > 网络营销 > 网络营销策略 > 为什么有些外企在中国市场不成功

为什么有些外企在中国市场不成功

我们这里出一个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踩过的坑系列。今天是第一篇:一些外企在中国市场未能实现预期增长的十大常见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未能成功增长并不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市场,而是指未能达到预期的增长率。在许多情况下,导致公司停滞不前的原因往往在于企业主或海外总部。

以下是阻碍企业在中国市场增长的十个主要问题,其中许多都与营销策略息息相关:

1,拒绝适应

许多公司固守“如果没坏就别修”的理念,将原有商业模式、服务或产品原封不动地带入中国市场,并假设它们能自然适应。然而,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规模庞大且文化差异巨大的市场,要求企业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如果品牌不愿听取当地团队和顾问的意见,不愿改变其原有概念,即便这些概念在本土市场大获成功,也可能在中国受阻。这意味着,营销策略必须进行彻底的本土化和适应性调整。

2,过度或过少参与细节

约有95%的公司在华业务参与度过低,这会导致问题丛生。企业主常常以“中国太远”、“时区问题”或“不讲中文无法沟通”等理由,停止对在华业务的关注。然而,中国业务的成功需要总部的持续关注与指导。企业至少应外包给律师、会计师和市场顾问,确保业务由专业人士打理。

3,招聘不谨慎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在中国招聘员工时,很多企业主认为雇佣员工是“必要的恶”,而非业务增长的机会。若不擅长招聘,应寻求招聘专家、劳动法律师或薪酬服务提供商的帮助。此外,不应过快信任新员工,信任需要时间去建立和赢得。尽管中国市场员工流动率高企,但这并非企业独有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因此需准备好后备人才。

4,“数字盲”现象

企业在中国无法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扩张。每月对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至关重要。许多企业过分依赖合资伙伴或分销商的财务团队,但这极其危险,可能导致缺乏问责制和对财务状况的真实了解。理解并利用财务数据进行战略规划,尤其是营销预算的分配,是成功的关键。

5,市场假设脱离实际

许多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未能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而是凭借有限的实地考察或假设来开展业务。这种缺乏重点的方法导致企业在寻求增长时无法有效规划。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包括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的内容,以及详细了解竞争对手,从而突出自身独特性。

建议在投资前至少进行十个方面的市场研究,包括中国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所需财务投资、技术和培训需求、知识产权保护、未来市场潜力、法律/税务/合规问题、品牌/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匹配度(是否需要调整)以及进入中国的最终目标。

6,控制狂式领导

过度控制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因为这会剥夺他们的信任、赋权和积极性。增长并非仅仅来自电子表格中的数字,而是源于公司整体文化和团队的协同配合。需要逐步授权给员工,并与他们建立信任和忠诚度。

7,营销偏差

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对其增长至关重要,甚至影响人才招聘。

  • 即使品牌方热爱原有的Logo,也需考虑其是否符合在中国的增长策略,必要时需重新塑造品牌形象。
  •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网站和整体营销策略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需要专业知识指导。
  • 在中国市场,若想被视为“大玩家”,需要投入大量营销预算,低调策略已不再适用。
  • 营销的“适应性”是关键,在本土市场奏效的策略在中国行不通。例如,LinkedIn、Twitter和Facebook等西方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不适用于微信。所有营销内容都必须适应中国市场并使用中文。
  • 强烈建议参加微信培训课程,了解其在营销和中国市场生存中的重要性。
  • 理解中国社交媒体生态,利用焦点小组,并寻求专家进行翻译和指导。

8,文化多样性

企业负责人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表,也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差异。在商务会议中,由西方人出面(特别是“大老板”)能够极大地促进交易的达成,因为客户期望见到并建立联系。这种个人层面的适应和参与,有助于建立信任,进而推动业务增长。

9,缺乏愿景

共享愿景、相互尊重、忠诚和信任对于团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集体会议、分享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总部动态,可以帮助中国团队更好地了解公司整体情况,建立信任。

10,恐惧

企业主和投资者在进入中国时,常因预算限制而避免使用外部服务提供商。然而,从一开始就使用咨询师、律师、会计师、猎头、审计师等专家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专家拥有中国市场的丰富经验,能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企业避免代价高昂的错误,确保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总结而言,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实地经验、听取顾问意见、学习市场经验和员工的“战争故事”,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市场的了解,从而确保在市场中取得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你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到我们的:
搜索引擎AI搜索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