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出一个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踩过的坑系列。今天是第三篇:西方品牌在中国遇到的挑战与营销策略。
西方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往往怀揣着巨大的期望,但许多“美国巨头”即便经过多年挣扎,最终仍在当地市场条件下遭遇失败。中国市场独特且复杂,西方品牌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市场的策略,必须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思维方式,才能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并实现长期成功。
以下是西方总部及其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常犯的重大错误,以及相应的营销启示和成功策略。
西方品牌在华营销常见错误
1,全球“一刀切”策略
西方总部常常强推全球统一的定价、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策略。然而,中国是一个竞争激烈、节奏极快的市场,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全球定价策略可能因忽视当地购买力而使西方品牌失去市场竞争力。营销启示:在品牌和营销上,全球策略在中国往往无效。必须进行本地化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独特之处。
2,依赖过时或“受污染”的信息
许多西方总部过分依赖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而缺乏来自中国本地的实时信息和数据。这导致他们高估风险,低估市场潜力,从而错失商机。营销启示:准确、实时的本地市场情报对制定有效的营销决策至关重要。需优先考虑来自中国内部的声音和数据,而非“回音室效应”下的观点。
3,行动过于缓慢
中国的商业节奏是“中国速度”,欧洲或美国需要数月才能做出的决策,在中国可能只需数周甚至数天。总部审批流程缓慢、官僚主义繁琐,使得本地公司在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处于劣势。例如,一家欧洲公司花费八个月才批准在中国发布一款产品,而同期中国竞争对手已发布并更新了类似产品。营销启示:营销活动和产品发布必须跟上“中国速度”,以保持竞争力。
4,未充分考察中国或派遣不合适的人员
许多西方总部高层很少亲自访问中国,即便访问也往往是CEO进行“精心准备”的考察。这导致总部对本地运营缺乏真实理解,从而做出糟糕的决策。营销启示:全球营销负责人需要亲自访问中国,了解真实的营销挑战和市场动态,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5,低估中国竞争对手
西方总部仍然将中国视为低成本制造中心,这是巨大错误。中国企业在许多行业已成为强大、创新且日益全球化的竞争者。例如,华为和小米等本土品牌因更贴近中国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甚至在面对美国制裁时,因民族自豪感而获得消费者支持,市场份额大幅增长。本土品牌在质量上迅速追赶,并以更低成本提供“足够好”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营销启示:营销策略必须承认并直接应对强大、敏捷的中国本土品牌,这通常需要在成本和质量上进行深入的市场理解。
6,缺乏本地顾问和外部联系人
仅依赖中国本地团队是不够的,因为内部员工可能不愿分享负面意见。公司需要外部视角,如行业专家、顾问以及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外籍人士,他们能搭建桥梁,提供关键信息。营销启示:这对于营销至关重要,外部的本地专业知识能够提供无偏见的见解,帮助避免盲点,尤其是在复杂的数字营销环境中。
7,不理解实际市场潜力
西方总部经常高估或误解中国市场的实际潜力,仅仅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就认为自己的特定市场也巨大。他们未能正确评估需求、竞争或本地客户偏好,最终追逐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或因低估潜力而投资不足。营销启示:需要对市场规模和潜力有清晰、数据驱动的理解,才能设定实际的增长目标和营销投资。
8,营销或品牌宣传不当
- 不真实和缺乏透明度:品牌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真实性和透明度。营销策略若旨在掩盖现实,品牌难以长久。在数字时代,中国消费者更加知情,并且乐于转向新品牌。营销启示:品牌应专注于真实、透明,并注重给予而非索取,以建立长期信任。
- 未能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品牌存在于中国消费者的心中。未能持续关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动机,将导致品牌与消费者脱节并最终失败。营销启示:持续收集消费者反馈,关注流行价值观,并倾听他们的声音,这对于了解产品是否仍受欢迎以及是否需要新功能至关重要。
- 讲述无效的品牌故事和未能提供真正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智能手机时代,品牌故事必须有意义、引人入胜且独一无二才能被听到。成功的企业能提供最大的价值。营销启示:品牌应学会“言少于行,交付多于承诺”,即“under-promise, over-deliver”。
- 文化不敏感与浅薄的文化描绘: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的种族歧视广告事件是惨痛教训,其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和不当言论导致了大规模抵制和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卡地亚(Cartier)的“父子”营销也因对中国文化理解不足而引发争议。一些品牌过度使用中国传统符号如红金、双喜和龙,这在年轻消费者看来是肤浅且过时的陈词滥调。营销启示:品牌需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日益增长的民族自豪感,避免触犯政治敏感问题,并以更现代、更具深度的方式展现中国元素,而非简单地堆砌传统符号。
- 品牌架构混乱:复杂的品牌架构可能导致营销效果分散,缺乏子品牌之间的有效协同推广。
- 选择不当的KOL和过度依赖名人:与名人或KOL合作可以提高知名度,但若选择不当或名人出现负面新闻,可能迅速损害品牌形象。
- 过度自信:中国消费者拥有前所未有的表达意见的能力,不要盲目认为欧洲传统品牌会受到无条件的喜爱。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首次在小红书直播因廉价的布景而受到批评,这表明即使是知名品牌,也需要精心准备。
9,未能优化转化率
缺乏转化率优化,再高的广告支出也可能徒劳。企业需要关注可带来收入的、优化转化的活动,确保广告支出的正向投资回报。
10,业务系统和自动化不足
除了销售漏斗,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业务系统、政策、财务审计和追踪流程。缺乏自动化会导致工作量巨大且容易忽略细节。
中国市场营销的成功之道
为确保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西方品牌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变,采取“以中国为中心”的策略,而非“远程本地化”。
- 真正的本土化:成功企业会根据当地市场进行调整。这不仅包括品牌和营销,还包括产品、定价、销售渠道等方方面面。例如,小米和Oppo提供与苹果类似质量但价格更低的手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
- 重视数字与全渠道整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消费科技市场。
◦ 数字营销:数字广告在中国具有巨大潜力,成本更低、更直接、可衡量、目标性强。品牌应积极利用中国本土数字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Bilibili、快手)进行内容营销和广告投放。
◦ 搜索引擎优化(SEO):针对百度进行SEO是长期有效的低成本、高质量获客方式。需要创建有价值、高质量的中文内容,并持续更新。
◦ 短视频:利用抖音等平台制作品牌概览、服务介绍、案例研究、视频博客以及团队介绍等短视频,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
◦ 全渠道体验:将实体店与线上数字触点整合至关重要,因为82%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在购买前会结合线上线下渠道。 - 培养品牌价值与忠诚度:品牌价值建设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在经济下行时期,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他们信任和喜爱的品牌。营销应从获取新客户转向维护现有客户和提高客户忠诚度。
- 提供真实价值与独特体验:中国消费者渴望新品牌,希望通过购买新奇独特的产品来与众不同。品牌需要提供超越质量、真实性和声望的独特体验和价值。例如,一家西班牙珠宝公司因KOL的推荐和产品的独特性而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
- 耐心与长期承诺:进入中国市场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来测试和分析其可行性。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承诺。
- “获得中国经验”: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营销策略以及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如同西班牙谚语所说:“在成为巨龙之前,你必须像蚂蚁一样受苦”。
- 从小处着手:对于初创企业或预算有限的公司,可以考虑从香港作为切入点,或从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入手,而非直接进入北京、上海等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
- 整合本地支付方式:即使是跨境电商,也应整合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等本地支付方式,方便中国消费者支付。
总之,西方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摒弃陈旧观念,真正理解并适应“中国速度”和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核心在于将全球品牌理念与深度本地化的营销策略相结合,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信任,并持续创新和投资